当地时间4月6日,意大利都灵大学孔子学院在都灵大学Complesso Aldo Moro校区举办了题为“中国文学走进意大利校园”的专题培训讲座😢🏇🏼,吸引了近四十位热爱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意大利中小学本土中文教师和文学、语言课教师参加,多位教师更是在周末一早乘火车从Ivrea、Monza🫷🏻、Genova等市远道慕名而来。
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有孔院意方院长史芬娜教授(Stefania STAFUTTI)、那不勒斯东方大学董浩天博士(Massimiliano CANALE)🛑🙅🏻♀️、米兰比可卡大学傅雪莲教授 (Silvia POZZI)、以及威尼斯大学裴尼柯教授(Nicoletta PESARO)👩🦼。这次活动旨在借助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教育交流,把中国文学引介到意大利的校园👨🏻,丰富教师、学生的中文学习体验和视野,提高师生对中国文学🏊🏽、文化的理解🐆,助力中文课更广泛地融入学校系统📔🎈。对于皮埃蒙特大区学校的常任教师来说🌠,本次讲座是都大孔院与皮埃蒙特大区教育局合作协议框架下官方认可的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为期一天的讲座中,史芬娜教授和董浩天博士引领众人走进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领域,而傅雪莲和裴尼柯两位教授则着力于呈现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作者和主题😿。史芬娜教授作为首场报告专家,围绕主题,以诗人李白的形象和生平故事为例🥄,示范了在中国文学课程教学中ChatGPT的应用实例🫳🏼,成为首个将AI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中国文学课堂的意大利汉学家“先锋派”🏊🏽♂️。史教授横向比较了ChatGPT👨🏻🦯➡️、PopAi、Poe等人工智能工具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剖析其中出现的问题💇🏽♀️,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在文学翻译应用方面依然存在的局限性🤳🏻,同时也为在场听众拓展了教学和研究的视野🌙,激起在场老师的热议。董浩天博士追溯了从文学起源到汉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爱情之声。他以《诗经》为起点🦻🏽,纵览《楚辞》™️、《古诗十九首》🏋🏻♀️、《史记》🏨、《汉书》等经典作品,揭示了当时人性欲望与社会现实的冲突,讲述了各阶层的情爱故事。
傅雪莲教授和裴尼柯教授各自带来了两场精彩纷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讲座。傅教授是《三体》和《北京折叠》的意大利文版本译者🍖,讲座从当前热播的《三体》影视剧和小说谈起🤳🏼,介绍了中国文学发展新趋势,并从台湾文学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地域性文学的研究路径。曾经将余华《活着》等小说译介给意大利读者的裴尼柯教授🙌🏼,选择成长小说的视角,将小说文本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框架之中👨🏻🦲👃🏽,连接起不同时代📒、作者,同时也串联起中国与欧洲的文学世界。裴教授还就女性书写,探究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和时代意义📩。
讲座后,四位嘉宾与现场老师们进行深入讨论,答疑解惑。通过本次跨学科跨文化专题研讨活动👷♀️,在场的意大利教师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学文化和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理解,为如何将中国文学的生命力融入意大利校园打下了基础🌲,老师们相互切磋、启发,大家纷纷表示日后将此次学习成果带入课堂,尝试启用当代科技工具、关注文学热点🍣,帮助意大利学子感知中国语言文学🪝☝🏿、东方文化之美。
供稿|徐琰
校对|彭雪隽
供图|徐琰